11.10
设置VIQS区域
按照以下顺序设置VIQS区域。
1.
在图像上拖动鼠标,设置VIQS区域(最多8个区域)。
→
第一个区域被设置为“1(白色)”,显示白色边框。
从区域编号的顺序为1开始设置区域。区域号码旁边的颜色表示相应边界线的颜色。
2.
设置指定区域和非指定区域之间画质的差异等级。差异等级越高,非指定区域的画质越低。这样,便可以压缩图像数据的大小。
3.
选择开/关以启用或禁用“H.264(1)”、“H.264(2)”、“H.264(3)”或“H.264(4)”的分布式图像。
注
•
将“拍摄模式”选择为“800万像素 [16:9](30fps 模式)”时,只能选择H.264(1)。
•
将“拍摄模式”选择为“800万像素 [16:9](15fps 模式)”、“1200万像素 [4:3](15fps 模式)”或“500万像素 [4:3](30fps 模式)”时,只能选择H.264(1)和H.264(2)。
•
将“拍摄模式”选择为“400万像素 [16:9](30fps 模式)”时,可以选择H.264(1)到H.264(4)。
4.
单击 [设置] 按钮。
→
设置内容将应用到摄像机中。单击要删除的区域对应的 [删除] 按钮。
5.
单击 [确认] 按钮。
→
按[确认]按钮,显示图像(“H.264(1)”、“H.264(2)”、“H.264(3)”或“H.264(4)”)。新打开一个窗口约3秒钟后,可通过设置的VIQS确认当前输出的比特率。
重要
•
不点击[设置]按钮,设置内容将无法应用。
•
要在设置VIQS后查看图像,在“实时”页面上显示H.264图像,或在“流的选择”下按[确认]按钮。
•
输出的比特率根据拍摄对象的不同而发生变化。操作摄像机时,通过实际使用的拍摄对象确认比特率。